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家的记忆——大雅宝胡同甲2号文献研究展

发表时间:2018-02-09 13:14作者:编者网址:http://compaign.tudou.com/v/843775535.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文章附图

由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家的记忆——大雅宝胡同甲2号文献研究展”2018年2月6日下午2点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开幕。展览展现了“大雅宝胡同甲2号”中主要艺术家的创作、生活,以及人物间交往、艺术共事及时代背景等相关文献。

文末有视频及《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张郎郎:大雅宝旧事》、《董一沙:父亲在大雅宝的岁月》、《李小可:永远说不完的故事》、《李燕:寻迹大雅宝》等延伸阅读链接!


大雅宝胡同甲2号,在地理位置是北京市东城区金宝街和二环路相交的一处大杂院。但是在中国美术史上,它却堪称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一段传奇。这里曾经是徐悲鸿重组国立北平艺专时的教师宿舍,新中国成立后,便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家属院。在这座普普通通的大杂院里,曾经住过叶浅予、戴爱莲、滑田友、李苦禅、李可染、邹佩珠、董希文、张林英、李瑞年、王朝闻、韦江凡、彦涵、张仃、蔡仪、范志超、祝大年、吴冠中、丁井文、黄永玉、张梅溪、袁迈、柳维和、程尚仁、孙美兰、常濬、万曼、宋怀桂、贝亚杰、王曼硕、陈沛、陈伟生、周令钊、陈若菊、侯一民、邓澍(按入住时间排序)等几十位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大家,有很多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熠熠生辉的经典作品就诞生在这个狭小的院子里。可以说“大雅宝胡同甲2号”是一个只有在特殊历史阶段的中国才会出现的罕见“盛况”,对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李可染先生之子、画家李小可代表大雅宝胡同甲2号大家们的后代致辞

(左起)滑田友先生之女滑夏、董希文先生之女董一沙、张仃先生之子张郎郎、李可染先生之子李小可、祝大年先生之子祝重寿、收藏家黄顺民、彦涵先生之子彦东、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为开幕式剪彩

前来参加开幕式的嘉宾包括李可染先生之子李小可,李可染基金会秘书长刘莹,张仃先生之子张郎郎,彦涵先生之子彦东,祝大年先生之子祝重寿,董希文先生之女董一沙,滑田友先生之女滑夏,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关山月美术馆副馆长颜为昕等

“献给我们可敬可爱的父母!”——大雅宝的孩子们

开幕式结束后,画家李小可为观众们带来了我心中的“大雅宝胡同甲2号”讲座。这座“文化家园”居住的是一群与新中国命运紧紧相连的艺术家们,他们虽然有着各不相同的性格和艺术方向,但是每个人都用自己风华正茂的生命铸造成新中国美术的传奇。李小可先生饱含深情的讲述了在“大雅宝胡同甲2号”居住过的老一辈艺术大家的生活点滴、相互交往等有趣故事,以及他们的艺术探索之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大雅宝的艺术家们为新中国美术做出的贡献和努力。观众们不仅为大师们的艺术精神所感动,更被那份真挚的友情、亲情所打动。

走进大雅宝胡同甲2   了解半部新中国美术史


此次展览将居住在“大雅宝胡同甲2号”的主要艺术家及其代表作,日常生活与艺术交往的细节、美院教学与艺术创作的场景,与大的时代背景相结合,用文献研究展的方式为大家揭秘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超然地位的“文化大宅门”背后的故事,共同走进一段我们熟知的新中国美术史。

国家形象设计师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事业百废待兴。一个新的国家需要新的形象立于世界之林。大雅宝胡同的艺术家们,在忙于中央美院的教学工作之余,很多邻居都参与到为新中国形象设计的历史性工作中。这也使得原本就十分热闹的大雅宝胡同,更加忙碌起来。来自革命圣地延安的美术家张仃,艺术风格被称为“毕加索加城隍庙”,他与大雅宝的邻居周令钊一起组成国徽设计小组,还亲自参加了天安门城楼上第一枚国徽悬挂安装的仪式。开国大典前夕,年仅30岁的青年油画家周令钊还和夫人陈若菊一起,共同绘制了新中国第一张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过程中,大雅宝胡同的艺术家又一次聚集在一起。油画家董希文负责浮雕《武昌起义》的起稿工作,雕塑家邹佩珠负责手绘制图,而同住在大雅宝胡同的邻居滑田友则完成了浮雕《五四运动》的创作。木刻家彦涵有着多年战斗的经历,曾在抗日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渡过黄河,所以他成为设计浮雕《胜利渡长江》的最佳人员。融入新中国新时代,将自己的艺术和历史的洪流连接在一起,这几乎成为新中国初期大雅宝的艺术家们共同的想法。他们将自己与时代相连,也把最好的艺术年华献给了新中国。

新中国美术开拓者

大雅宝胡同的艺术家们是一个肝胆相照的群体,谁在艺术上有创新、有新成就,全院都高兴,大家都有光彩;谁遇到挫折、受到非议,都有人站出来说话。所以在新中国“取消中国画”的民族虚无主义浪潮中,李可染和邻居张仃,以及刚归国不久的罗铭一起结伴,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江南写生,他们希望通过写生的方式去改变中国画的困境。写生归来后,李可染、张仃、罗铭三人举办了写生画展,三位国画家的写生为当时的中国画坛带来一股春风,也为中国画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方向。

大雅宝胡同的中国画家在为“中国画改革”问题进行艰辛探索,住在这里的油画家们在为“油画民族化”做着自己的努力。新中国最重要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便诞生在董希文狭小的居室里。他不断探索中西融合的创作方式,曾在敦煌临摹研究古代壁画三年之久,并多次深入边寨及藏区写生,在有限的条件下探索着具有中国人特有精神气质及表现形式的新油画,为新中国油画艺术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除此之外,在大雅宝胡同里还居住着很多工艺美术家,他们与新中国的装帧设计、建国瓷烧制、乃至壁毯、染织等工艺美术的发展,甚至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筹建工作,都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

文化大宅门

大雅宝胡同的艺术家们在校是同事,一起忙教学搞创作,回家了是邻居,是亲人。孩子们每天在一起哄闹,大人们在一块儿唠嗑,上班同行,在家谈艺,几十口人像是一大家子,从工作到生活都多了不少交集。

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李可染可以时常征询董希文对自己作品的看法,黄永玉能够和李可染一起拜访齐白石,董希文能够和王朝闻讨论油画民族化的问题,大院里的人可以看李苦禅耍大刀,听李可染拉二胡,听黄永玉弹手风琴,听常濬、邹佩珠唱京戏……他们彼此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却充满亲情。

虽然这几十位艺术家有着不同的艺术道路和观点,却互相尊重、理解,不但创造了让人称奇的、中国童话式美好的“大雅宝胡同甲2号”,更一起创造了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辉煌。而大雅宝胡同的精神和气质也在他们下一辈人的身上不断传承、发扬。此次“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家的记忆——大雅宝胡同甲2号文献研究展”希望通过详实的文献资料为观众讲述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一页,为我们回溯那段辉煌的历史提供了鲜活的文化现场。

此次展览通过相关详实的文献资料,为观众们呈现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一页,描绘出鲜活生动的“大雅宝人”,让这段历史重回人们的视野,这也是一次从生活中了解这些伟大的艺术家的机会。展览将持续到2018年3月6日。

 延伸阅读:

【视频】大雅宝胡同甲2号: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家的记忆(高清视频请点击文末左下角原文链接观看


展览讯息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家的记忆——大雅宝胡同甲2号文献研究展

展览时间

2018年2月6日—3月4日

展览地点

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中央圆厅、C厅

(深圳市红荔西路6026号)

主办单位

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李可染艺术基金会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