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文:《百万雄师渡长江》的一些创作意图发表时间:2017-08-07 23:22 ![]() 百万雄师下江南(百万雄师渡长江、百万雄师过大江) 布面油画 200×466cm 1960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59年,董希文创作历史画《百万雄师下江南》 当我接受了创作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革命历史画任务时,感到要表现这一伟大历史性战役的重大主题,不是自己平常的创作能力所及的。渡江战役是中国革命的全国性胜利已经到来,国民党反动派面临最后灭亡的历史时期的转折点。从这一战役的战线之长、突破口之多,以及直接参加战斗的解放军和人民支前的规模来看,要在独幅画中,比较概括地加以描写,不是容易的。为了努力完成党交付的任务,我除了加紧学习革命史,看革命回忆录,访问许多亲身参加过这一战役的老同志,听他们讲述当年作战情况外,自己又到长江沿岸去体验和写生。 为了摸索如何去表现这个重大主题,我从渡江战斗过程中不同时间和情节入手,草拟了一些画稿。如“待渡”的情节,是想从桅杆林立、千船万帆的江岸上,表现战斗准备停当的解放军和船工们,正怒望着江南人民的苦难,抑制着紧张焦灼的心情,静待发出进攻命令的庄严时刻。这个画稿看来虽然还有一些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力量,但画面的整个气氛,有点像是偷渡前的情景,与渡江战役的强大的进攻气势,是不很相称的。在设计第二种草图时,就意图通过描写我军在炮火掩护下,战士们吹起军号,千船齐发,正疾驶在江心时的场面,以体现出勇猛挺进的气派和人民解放军所向无敌的雄伟力量。但是自己在画稿上,所能具体表达出来的只是离不开描写战士们都在江中紧张摇橹划水等具体动作。这种强烈的又一致的动作,搞得不好,很容易掩没人物的内心感情。何况采取的这个瞬间,还不能使渡江战斗画到最后胜利的决定性的顶点,仍不能满足主题的要求。另外还有一种草图,想表现的是把战斗时间推进一步,以紧接敌岸滩头阵地的我军突击船为主,着重刻划船上战士们正迅捷地一面跳水登陆,一面战斗的刹那。像好些战斗英雄们说的,当时只要让我们的脚一踏上敌岸就胜利了!这个紧张的情节在渡江作战中本来是很普遍的,有代表性的,但在草图上搞来搞去画出来的几个主要的解放军形象,其精神状态容易突出他们剧烈的跳水动作,而这种跳跃的形式感,难免会限制在只强调解放军战士英勇的一面,而对于概括这个主题的全面要求来讲,仍不能满足。自己感到上述三类构思都有片面性。虽然这些情节作为反映渡江战役的组画的一个部分来看,亦未尝不可,但作为合乎革命博物馆的独幅油画的要求来说,实有距离。 《百万雄师下江南》创作稿之一 纸本水粉 26.5x56cm 1959年 《百万雄师下江南》创作稿之二 纸本水粉 18.5x33.5cm 1959年 《百万雄师下江南》创作稿之三 纸本水粉 1959年 《百万雄师下江南》人物速写 纸本铅笔 51x37cm 1959年 《百万雄师下江南》人物稿 1959年 为了能够更进一步掌握这个题材精神,我又和不少亲身参加过渡江战役的同志们作了研究,特别是听了当时曾经在安徽战区参加强渡的几位战斗英雄们的生动叙述:突破江防的主攻矛头之一,突击船队在无为一带渡江。当他们驶近敌方江堤陡岸前,每个船头上的战士们,均已高高地举起用来登陆的长梯,我军这种勇猛的阵势,使蜷伏在工事里的敌军,已骇得魂飞魄散,不敢迎战。这段叙述,马上使我感到画面主要的情节和人物已经形成。我并且认为根据这个瞬间的情节去发展,是可以使人物的威风、时代气息和长江的特定环境等关系统一起来。从当时解放战争的整个形势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主力虽已丧失,但敌人凭藉长江天险,尚图作垂死挣扎,阻挠我军前进。我南下大军所面临的是国民党军队的几道江防,因之突破江防的局部战斗,在各主要渡口实际上还是激烈的,所以我认为抓住这样的决定性时刻,来表现解放军下江南的雄姿,是可以概括出解放军奋勇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气概。为了使渡江战役这一题材,更全面地去表现百万雄师在人民积极支援下飞渡长江奋勇进军,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整个磅礴气势,以概括这个时期解放战争中即将取得彻底胜利的形势,我除了把已获得的上述情节做为主要内容外,在构图上,我觉得应先把巨大的战斗场面处理好才成,因为只有通过这种特定的环境才能加强人物的精神力量。在这里,长江天险的特点,敌我两岸对峙的形势,和在战火中千船齐发、破浪前进的阵容,是和描写解放军战士与船工们的思想感情,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在构图过程中,推敲了帆船能取得浩浩荡荡的阵势,船身在破浪飞驶时的倾斜方向和被风吹得鼓鼓的帆篷的适当角度,以及江上的波涛从船头冲激起来的浪花等方面。至于如何使它们统一在这整幅画面上,构成一种强大的气派,体现出主题的要求,则是更为重要的。因此当我还尚未掌握住画面的气势之前,我没有只停留在人物的刻划上。 百万雄师下江南(百万雄师渡长江、百万雄师过大江) 布面油画 200×420cm 195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百万雄师下江南》人物稿 1959年 《百万雄师下江南》油画小稿之一 布面油画 14.5x36.5cm 1960年 其次,在《百万雄师渡长江》的制作中,关于画面光源和色彩问题,我也曾用了不少时间去思考,并曾为这个问题的反复推敲,使我画了两次。按照实在的情况,渡江战斗开始的时间,是在天色昏暗、夜雾迷漫的傍晚,因之光源主要应是炮火、照明弹和信号弹等发射出来的强光,所形成的纷乱反射的天光水色。如用自然主义的手法来描写这一场面,将定会使整幅画搞得糊里糊涂,不仅我军后续部队的数不清的帆船会消失在江上的这种复杂气氛里,就连前面突击队的船只也难以显露。同时在绘画处理上,想要如实地描写这种光和色,也会陷于繁琐甚至无从下笔。因此,在油画基本调子的运用上,我努力去掌握突出这幅画的主题思想所需要的特殊色彩,并使它单纯化起来。譬如在画上,我是以紫红色为基调,来突出解放军战士们黄绿色的军衣,使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从色彩上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样即使人物在画幅上比较小,但由于色彩的对照,可以获得较突出的效果。至于为什么要把这幅画的大色调提高到这样红热而明亮的程度?我的想法是:歌颂百万雄师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胜利,在色彩处理上,不应该仅仅限制在战斗气氛的如实描写中。在绘画上,色彩的感情与象征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创作这幅画时,我极力想画出一种色彩的表情——从而把复杂而昏暗的烟火气息转化为胜利的光辉。 (原载《革命历史画创作经验谈》,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百万雄师下江南(百万雄师渡长江、百万雄师过大江) 布面油画 200×466cm 1960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往期回顾:(可点击查看)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