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董希文诞辰110周年精品版画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办

发表时间:2024-12-14 09:00作者:董希文艺术研究与纪事
文章附图

2024129日,由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主办的“纪念董希文诞辰110周年精品版画展”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活动现场星光熠熠,众多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艺术盛事。


图片


出席开幕仪式的嘉宾有: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常克仁;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张德俊;著名艺术评论家、国画大家、收藏界杂志社名誉社长阎正;中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马英民;马来西亚驻华使馆公史衔参赞黎育财;董希文之女董一沙全国各地的书画艺术家、书画爱好者及媒体朋友们。他们的到来,不仅为展览增添了厚重的专业底蕴,也体现了对董希文先生艺术成就的敬重与传承决心。


图片

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常克仁致辞

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常克仁宣布展览开幕,并祝愿展览圆满成功。


图片

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张德俊致辞

张德俊在致辞中提到:董希文先生是新中国最著名的油画艺术家、教育家。虽然他离开我们已经50多年了,但是,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深远影响和伟大贡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创作的《开国大典》,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无论是寓意、构图、色彩等等,都是创造性的,被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所敬佩。70多年来,一直闪耀着经典的光芒。我作为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的负责人,一直在期盼、在呼吁,希望每个中国家庭,都能挂有一件或几件中国书画作品,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图片

著名艺术评论家、国画大家、收藏界杂志社名誉社长阎正致辞

阎正在致辞中提到:董希文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他在像我这样的学子心目中是神一样的存在,他的封神之作就是解放初期所创作的《开国大典》,此次展出的版画是对原作的再现中展示了独特的艺术韵味与特点,既保留了原作的精髓,又赋予了作品新的质感和表现力,每一幅版画都是对董希文先生原作的致敬,它们像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让经典在新的艺术形式中得以延续和升华。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历史文化内涵。


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马英民致辞

马英民在致辞中提到:董希文先生是我们中国美术史的巨匠,他的《开国大典》无疑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这幅作品自诞生以来,就以其宏大的场面、鲜明的色彩和深刻的历史内涵,震撼着每一位观者的心灵。在我们国家博物馆的众多珍贵藏品中,《开国大典》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历史的见证者,生动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历史时刻。而此次《开国大典》版画的发布,同样具有非凡的价值。这场展览,不仅是对董希文先生的深切缅怀,更是对其艺术成就的高度肯定。


图片

马来西亚驻华使馆公史衔参赞黎育财致辞

黎育财在致辞中提到: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参加纪念董希文诞辰110周年精品版画展。董希文先生是中国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开国大典》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我个人也是很喜欢中国的艺术,此次董希文先生《开国大典》版画的诞生,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欣赏到董希文先生的艺术杰作,同时有机会让世界各国的艺术爱好者收藏、欣赏董希文先生的艺术魅力!


图片

董希文之女董一沙致辞

董一沙在致辞中说:我父亲董希文在创作开国大典这幅作品的时候说:“我从一开始创作这幅画,就企图把它画成一幅与平常的西洋风不同的、具有中国气派的油画。”七十几年来,这幅画不断的接受时间的检验,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说明它的确具有不一般的独特魅力。这幅油画《开国大典》不仅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时刻,而且画面中传达出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感召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尤其它吸收了中外艺术优秀传统的精髓,创造出反映时代风貌的具有新型油画艺术的语言,成为了中国美术的经典。多年来,许多艺术爱好者喜爱他的作品,但又苦于平时看不到原作,无法近距离了解它真正的艺术技法。现在由我授权制作了《开国大典》原作的高清复制版画。让人们不仅能欣赏画面宏伟的构图,更能观察到一处处刻画的生动细节,从而深入的了解董希文绘画艺术“远看惊心动魄,近看奥妙无穷”的特殊魅力,这也是我们要做高清复制版画的初衷。


图片

《开国大典》与《春到西藏》版画揭幕


图片

嘉宾合影


图片


董希文表现新中国诞生的《开国大典》是画给所有中国人看的,所以他说:在创作时,“当我遇到困难时,我想起唯一解决问题的原则是,我应该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欣赏习惯,使整幅画面的效果,既宜远望,亦能近看。”

在发布会与观众互动时,董一沙也从这个角度介绍,让即使是不是美术专业的人也能够欣赏这幅画。


【视频】嘉宾访谈




20世纪中国美术的历史进程中,董希文先生是一位为中国油画艺术和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毕生贡献的艺术大家与名师,他的杰出成就和艺术精神是中国美术的重要财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散发出永久的光辉。

图片

此次版画展展出了董希文先生的《开国大典》与《春到西藏》版画,无论是对色彩的精妙运用,还是构图的匠心独运,都让观众沉浸其中,深刻领略到先生深厚的艺术造诣。本次展览不仅是对董希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的表达,更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文化交流与艺术传承活动。它为广大观众提供了近距离欣赏经典艺术作品的宝贵机会,同时也为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搭建了一座坚实的平台,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与欣赏,对推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世界文化走进中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欢迎关注公众号,查看往期文章
图片
除特殊标明外,本公众号内容均为原创编辑制作

如需转载,请联系并注明出处

图片
图片
董希文,1914年端午生于浙江省绍兴县柯桥光华溇,1973年1月8日文革中逝世于北京。
董希文少年时受家庭重视新学影响,同时对中国宋元明清绘画及瓷器多有接触而喜爱,埋下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种子。先后就读于之江大学、苏州美专、上海美专、国立杭州艺专、École des beaux-arts de l'Indochine(原译:越南法国国立安南美术专科学校)。主要师从于颜文樑、林风眠、常书鸿、恩·巴蒂等人。广博众采,学贯中西,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
学生时代即长年深入西南边寨下层地区的他,用大量的写生和创作探索具有中国艺术表现形式语言的线性油画,在《苗女赶场》、《哈萨克牧羊女》、《云南驮马图》等作品中表现出对民众生活的关注与同情。
1943年董希文远赴西北大漠任敦煌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考察并临摹整理大量古代壁画,深入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壁画的技法和精髓。
1946年他来到北平,应徐悲鸿邀请担任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后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爱国运动,秘密印制散发大量革命宣传画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董希文以高昂的革命热情讴歌祖国的新生,创作出一大批气度恢宏,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民族风貌的巨制,如《开国大典》、《春到西藏》、《红军过草地》、《百万雄师过大江》等,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成为新中国美术的经典。
五、六十年代他沿着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并先后三次深入川藏牧民地区,不畏艰辛长途跋涉,体验生活并写生、创作出大量技艺精湛、独树一帜、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如《大渡河泸定铁索桥》、《班佑河畔高草地》、《山歌》、《边城亚东》、《千年土地翻了身》等,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董希文在对西方绘画艺术广泛研究和对中国传统艺术深刻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寻找中西方绘画的交融点,于五十年代鲜明提出“中国画家应该有中国画家自己的气质,自己对于生活的想法、看法和表现法”——即“油画中国风”的主张并身体力行,在探索和开拓具有中国人灵魂气质的油画艺术表现形式中独树一帜;在他所创立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的教学中采取“广收博采、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方针,与“因材施教、顺水推舟”尊重个性的教学理念,培养出大批视野开阔、风格独具的美术人才。
董希文在他五十八年的短暂生命中为自己所热爱的绘画艺术和为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以尽可能的努力尝试力图完成心中为自己定下的任务:负起对中国美术应有的一份责任。虽然他没赶上改革开放的机遇,时间和客观条件没能允许他达到期许的目标,留下许多遗憾,但是他在几十年前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已经留给后人值得参照的可能。
董希文所创作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作品中,充满了阳光的气息,清新刚健的艺术语言传达出顽强的生命力。他在不事张扬的平和外表下有着坚韧的性格,无论顺境或逆境都始终保持着冷静思考的独立人格,他敢为社会担当使命的勇气和“一笔下去负千年重任”的精神,以及谦逊自省、正直不阿、待人友爱的美德都令我们永远深深的怀念、充满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