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董一沙 | 林中的英雄——纪念我们的母亲张林英

发表时间:2022-12-12 09:00作者:董一沙
文章附图


文/董一沙 董希文艺术研究与纪事   2022-12-13 09:00发表于北京 原创


2022年,我们的母亲张林英110岁了。重发这篇写于2014年的悼文,纪念她满载成就却甘于舍己为人的一生。



图片


张林英 [1912-2014]


图片

我们的母亲张林英于201431415:30离世了。走完了她默默无闻却不同寻常的一生。


母亲张林英(曾用名张琳英)1912年出生于福建省南靖县,在青山环抱的土楼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七岁时就成为孤儿的她,凭自身的聪敏好学和努力,在重视科学民主博爱和充满艺术气息的鼓浪屿接受了中西式的中学教育,只身一人离开家乡,开始了她正式学习艺术和为艺术而默默奉献的一生。

母亲在杭州国立艺专求学期间,先后受到林风眠、常书鸿、潘天寿、庞薰琹先生的教导和影响,显露出优秀的艺术气质,画风大胆、新颖而细腻,被称为校中女才子。

她在毕业后与同学董希文结为了夫妻,两个江南人共同奔赴西北大漠敦煌,在莫高窟简陋的条件下与常书鸿、董希文、潘絜兹、乌密风等画家一道临摹研究洞窟壁画,那些绚丽多彩的绘画艺术,尤其是流丽婉妙的唐代壁画中卷草纹富于变化的线条图案,给她以创意上追求自由的启迪。中国古代艺术的滋养对她日后的书籍装帧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她的洞窟临摹作品——《宝相花藻井》被选送1952年在北京举办的敦煌艺术展览。在敦煌艺术研究所3年艰苦的工作生活期间,她还孕育了和董希文的两个儿子。

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受徐悲鸿先生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北平艺专任素描课讲师。之后在新华书店总管理处、人民出版社、财经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历任美术编辑和编审,完成了《毛泽东选集》、深受宋庆龄肯定并由周总理题字的《为新中国奋斗》、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刊》等重要著作的装帧设计工作。她将业余时间里用化名参加编辑的《中国古代图案选集》、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科书所画科学家和教育家插图的稿费全部捐献,为抗美援朝做贡献。1956年国务院公布简化字后,由她书写了在《人民日报》所用的简化字印刷体美术字。她还设计过广为流传和受人喜爱的史蒂夫·奈尔逊的《志愿军》、《人民音乐》和《人民戏剧》等等,以及大批教材出版物封面。她的《重编校正元亨疗马牛驼经全集》等书参加了1979年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此外,1978年后她在农业出版社美术编辑室负责编审工作期间,审定设计样、墨稿、付印样为同事“把关”,并对青年同志熟悉书籍装帧业务进行热心的辅导。据不完全统计,仅1978年-1983年,经她审核、签发的书籍封面就有一千四百余种。她严谨认真和质朴无华的为人做事风格,受到同事同行们的热情称赞。中国改革开放后,她积极鼓励年轻人学习新知识和开展社会交流,对尚处于萌芽时期的先锋美术、摄影探索活动给与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母亲作为一个书籍装帧设计家,在从未间断过独立工作的同时,还始终默默坚韧地支持父亲董希文的艺术创作活动,见证了父亲的《哈萨克牧羊女》、《开国大典》、《春到西藏》、《百万雄师过大江》、《红军过草地》等一系列给中国美术带来重要影响作品的诞生。在父亲享有的盛名之下,她仍然保持自立,并心甘情愿的在背后做出奉献和牺牲。

母亲身为三个孩子的妈妈,用她一生平凡无声的操劳养育了我们,用质朴、勤俭、善良、宽容的品性陪伴我们成长,以她优雅细腻却从不做作的情操感染着我们。在琐碎漫长的生活中,为我们付出了她的一切所能,却从未要求过得到任何的回敬。她在晚年一次次与疾病做抗争,瘦弱的身体却有着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我们的母亲是看似那么平凡的一个人,平凡得甚至没有多少人知道她,其实她却是一个非凡的英雄。在父亲逝世后的近四十年里,她在北京大雅宝胡同中央美院宿舍简陋的平房中,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完整的守护了董希文留下的绘画遗作,付出了常人难以体会的牺牲。她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够有一个董希文的纪念馆或美术馆,可以把父亲这些饱含一生努力探索和实践的艺术结晶,原本地展现给世界,完成父亲的遗愿,也完成她自己的忠诚。


母亲101年丰富漫长的人生,把朴实、善良、勤奋、坚韧和贡献做的那么平常。她作为一个女性,自立、自强、自主却从不自以为是。她把平凡变成了非凡,因此她是我们敬佩的榜样。


今天我们在这个唯一的机会和场合,大声地告诉大家:我们的母亲,一个无名的老人,在她平凡的一生中,以不同凡响的方式为中国美术做出了特别的贡献。她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2014320于八宝山和母亲的告别日
女儿董一沙   代亲人致敬
图片

学生时代的张琳英

图片

1936年夏,张琳英(左五)与董希文(左一)等国立杭州艺专同学在西湖边留影

图片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张琳英的学籍注册表

图片

1935年,杭州国立艺专作品展览会前(右2为张琳英)

图片

《红色的自画像》 张琳英 布面油画 19x28cm 1940年

图片
《蓝色的自画像》 张琳英 布面油画 15x19cm 约1940年
图片
《岁朝图》 张琳英 绢本彩墨 约90x35cm 1937年
题“二十五年卢橘初黄时节琳英作于西子湖旧罗苑”
图片
张琳英(左三)于国立杭州艺专罗苑工笔社留影
图片
1936年,张琳英(中)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第二宿舍前
图片
1940年代,滕固校长与国立艺专毕业生 (第二排左5为张琳英)
图片
张琳英与董希文在杭州国立艺专时期的合影
图片
1942年,张琳英与董希文在重庆结婚
图片
1940年,国立艺专教授常书鸿先生和张琳英等
此照片为常书鸿先生寄语许铁生同学,前排左起:小燕、周礼慈、常书鸿、张琳英、野伢儿(绰号),后排:左二许铁生、右一庄华岳
图片
1944年元旦,敦煌艺术研究所职工在窟前合影,左一为张琳英
图片
临《宝相花藻井》(莫高窟第387窟 初唐) 张琳英、董希文
纸本彩墨 60x60cm 1945年 敦煌研究院藏
图片
《喇嘛像》 张琳英 厚草纸炭条
约1944年在敦煌期间写生
图片
《人像写生》 张琳英 厚草纸素描 约1944年 (画在上一图的背面)
与常书鸿等人同时画于莫高窟临摹壁画的休息期间
图片
《民工》 张琳英 厚草纸炭条 41.5x37cm 约1944年
在敦煌期间写生当地民工
图片
1948年,张琳英与董希文及两个儿子在北平
图片

50年代,张林英在董希文的油画《抗美援朝》前

图片
50年代,张林英(前排右三)与人民出版社同事合影

图片

50年代,张林英在人民出版社

图片

20世纪50年代 张林英设计的《毛泽东选集》书籍封面,由她邀请王朝闻塑圆形毛泽东侧面浮雕像,请滑田友摄影

图片

图片
张林英设计书籍封面,并由周总理题字的宋庆龄文集《为新中国奋斗》
图片

图片

张林英参加1979年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的封面设计作品
图片
《鲜花》 张林英 木板油画 38x46cm 1960年
和董希文同时写生于大雅宝家中

图片

《一沙像》 张林英 纸面油画 1960年代初

图片

20世纪50年代,张林英和两个儿子在大雅宝家中 (摄影:董希文)
图片
20世纪50年代,张林英和女儿在大雅宝家中 (摄影:董希文)
图片
1972年,接受化疗的董希文与家人在大雅宝住所前合影
图片

张林英在居住了五十六年的大雅宝胡同中央美术学院宿舍院中

图片
1993年1月8日董希文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日,他的学生们来家中看望董师母
左起:靳之林、张林英、李玉昌、姚钟华、李喆生、刘秉江
图片
2008,96岁高龄的张林英在中国美术馆观看“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
图片
CCTV纪录片《敦煌》95岁高龄的张林英回忆1943年初到敦煌时的生活
图片
近百岁的张林英躺在床上用毛笔绘画
图片

97岁的张林英在家中

图片

延伸阅读:

图片

欢迎关注公众号,查看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