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的路 | 袁运生发表时间:2019-05-23 18:51 ![]() 费正 《太行山系列:包饺子》 布面油画 150cmX150cm 1989年 费正很早便意识到自己的风格特点。然而,他的画却一直在变。他不但重视风格的独特,更关注观念的更新。 费正质朴、谦虚的性格常为人所误解,其实他的追求坚韧而又执著,一直是个独立的画家。 早在六十年代初,我们同在董希文先生门下受业。董希文工作室当时是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著名的三画室。1961年底,国家经济几陷绝境,而这时的政治气氛却意外地开始宽松。我因某种原因于两年前离开三画室(编者注:因被打成右派),回来时面对一批新的学友,大家竟然对我如此友善。师生之间的亲切、学术风气之开明,甚至有些不习惯。同班五人之中便有费正。 1963年,第三工作室师生在中山公园举行毕业总结时留影(左起:董希文、许幸之、艾民有、袁运生、颜铁铮、王秉智、费正) 当时,董先生从西藏写生回来,带回来他一生中画得最精彩的油画。他意气风发,好像一扫压抑在心头多年的阴霾,画得那么开阔、那么自信。 我们五人也从四面八方回到画室,都为毕业创作画了大量素材。当费正拿出刚刚从浦东带回的一批黄浦江写生,董先生的脸上立即刻划出几条深深的笑意。先生不苟言笑,唯有读画表情之丰富不禁令人惊异,他是常常会真正眉飞色舞的。我也很喜欢这批仿佛一下子表达了费正风格的作品,简洁明快而质朴。 费正留校当了董先生的研究生。他是命运好像在奏出一支歌,多么令人羡慕的起步啊! 费正 美院三年级第一学期临摹敦煌壁画《张议潮出行图》(局部)(董希文先生指导) 1960年 费正 研究生时期肖像习作《红衣女》(董希文先生执教)布面油画 83cm×49cm 1963年 费正 《研究生时期人体习作》(董希文先生执教)布面油画 101cm×67cm 1963年 费正 毕业创作《长江》(董希文先生指导)布面油画 120cmx265cm 1962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63年后,政治气氛骤然严峻,宽松的局面很快消失。美术学院好像走在风口浪头上,日子难过。这一切来得如此之快,费正是没有思想准备的。研究生的学业草草结束,他来到部队成为一名军人,还参加了一场鲜为人知的战争。随之而来的文革,他的画笔被缴械。命运又将他带到石家庄,谁能想到烧锅炉也会成为他的一份工作呢?不久,他调入出版社,画了一些顺应形势的领袖像和宣传画。直到1976年文革戏剧性结束,他才重操旧业,再次拿起画笔。 费正在兴奋之余,以更坚韧的性格,再度追寻自己的艺术发展之路。他这个在燕赵大地生活了几十年的南方人,追寻的却是北方农民和太行山淳厚、深沉的风骨。他绘画的气质上确乎增添了北方人的凝重。这个时期他画了不少农民肖像,富于民间味和装饰风。黄土地、黄土墙,身著宽宽大大土布衣裤的棕色、黄色的北方大汉、大娘、大嫂、大妹子,在群青蓝的天空之下,一举手一投足,却是有着大地主人的气魄和魅力。这些画他画得极其沉稳,他让每个站在画前面的人都感受到了和画家一样的虔诚。 费正 《太行山系列:金秋太行》布面油画 150cmX150cm 2016年 费正 《太行山系列:老农》 布面油画 86cmX84cm 1982年 费正 《太行山系列:剥蒜》 布面油画 90cmX90cm 1982年 改革开放之初,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中国美术界有一种强烈的、骚动不安的气氛。面对刚刚开放的世界,费正有些不能自己。他画过一幅油画,沙滩上一群倒立嬉笑的孩子,好像是这个时期中国画家心情是写照。费正的性格使他在美术界常常不是得风气之先的激进人物,但他又绝非对于变革无动于衷的那种人。经过一段诚实的咀嚼,他总会拿出自己新风貌的新作品。这些作品,显示了他的本色,就好像他给我写信,他平时的言谈举止:简洁而明确。 八十年代中期,费正在巴黎生活了半年,对于他这样一个将艺术视同生命的人,这次的经历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在塞纳河畔,他好像将全部的胸襟都最大程度地敞开了。真是如鱼得水!他走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博物馆和画廊,哪里没有他的足迹? 这种迟到的机遇真让人受不了!视觉情感和观念的强大冲击,足以让他慢慢咀嚼消化。巴黎之行,如何再回到自己的本源?对于费正来说,可以算是一种炼狱般的考验。当时我住在纽约,通过简短的书信,我能体会到他的心情。 这之后的几年,费正的画风变动很大,画了很多令人感到生意勃发的油画。在处理色彩和结构时,更加收放自如了。探索和追寻更宽,对自己的要求也越高,他为自己的艺术拓展了一个新的空间,也更不满足于已经达到的成就。 费正 《扇面系列:伏尔塔瓦河在查理士桥下缓缓流淌》 2010年 自由,其实只是不断追索的理想的极至。 似乎在急剧变化的高潮之中,他的风格突然转向平淡。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他多年来追寻的成熟的一个标志。 前些年,他画了一批以裸女为主题的创作。这批画的突出之处便是在于平淡,没有浮躁,没有俗气。油画是很难画得平淡天真的。 费正 《太行山系列:炕沿》布面油画 41cmX33cm 1987年 经过了现代主义严峻的洗礼,许多人已不再喜欢夸张的、繁杂琐碎的色彩语言,更不欣赏以媚俗心态取得的完美和表面的富丽。尤其在当今的中国,艺术在经济大潮席卷而来的大势之下,看到这样一批不同凡响的人体画真是有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这些画,没有造作的深刻,却透着一种人性的坦白,沉静而近乎淡漠。我突然感到形容它们的困难,读它们要比谈它们更亲切易懂。 费正 《水乡系列:平面构成的水乡》 布面油画 130cm×162cm 1998年 费正 《水乡系列:廊街》 布面油画 162cm×110cm 2006年 差不多同时,费正又画了一系列以水乡为题的作品。他一反人们熟悉的水乡形象,这些着重黑白对应的油画,视觉上便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和感染。他以一个谙熟水乡之美的南方人的敏锐,又以饱经忧患、年过半百的中国画家的眼睛和心灵,将水乡加以了抽象化。这批作品,是他的正本清源之作。这些现代风格的具象油画,是我们熟悉费正风格的一个全新的诠释。 这些画也是说不清的,你得读它。 费正所走过的道路,是一个诚实的画家在多难的中国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希望之路。我们在经历了政治变更、文化冲击之后,特别是东西方文化在我们自身的交汇和矛盾,以及个人际遇之困惑,尚有人能以独立特行的精神走出一条路来,回想这个艰难的历程,每一个脚印都是刻骨铭心的。 费正 《美院四年级第二学期习作》(董希文先生执教) 80cm×94cm 1961年 费正 研究生时期暑假写生《山村》纸本油画 45cmX64cm 1963年
费正 《水乡系列:桥(乌镇)》 布面油画 130cm×162cm 2006年 费正 《水乡系列:包粽子》 布面油画 120cm×162cm 2006年 费正 《水乡系列:河埠头(集市)》 布面油画 162cm×120cm 2006年 费正 《上海·四十年代的外滩》 布面油画 130cm×162cm 2006年 费正 《太行山系列:元宵夜》 布面油画 150cmX150cm 1989年 费正 《太行山系列:母女》 布面油画 85cmX85cm 1982年 费正 《扇面系列:太行赋》 2010年 费正 《仿古山水系列:<女史箴图>中的山水》 布面油画 130cmX97cm 2009年 费正 《仿古山水系列:羊儿过山岗》 布面油画 180cmX140cm 2011年 费正 《扇面系列:喜马拉雅山颂——怀念董希文先生》 2010年 除特殊标明外,本公众号内容均为原创编辑制作 ↓如需转载,请联系并注明出处↓ 往期回顾:( 关注公众号,接收更多文章↓) 下一篇率真年代 | 董希文
|